返回顶部
登录文山州融媒体中心账号
法治微光暖边疆——文山州司法行政护航平安文山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18 11:25:10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文山州边境村寨的“乡音小喇叭”准时响起傣语普法音频,田间劳作的村民停下手中农活,静静聆听。这是文山州司法行政工作融入边疆群众日常的生动剪影。近年来,文山州司法行政系统以创新为笔、以民心为墨,在壮乡苗岭间勾勒出一幅法治护航平安的温暖画卷。


在壮乡苗岭间,普法宣传早已跳出刻板的条文宣讲,普法创新让法治声音传遍边疆角落。当壮族“三月三”的欢歌响彻山间,小喇叭里传出的不再是单调的普法口号,而是精心编排的反诈普法短剧,诙谐幽默的剧情让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筑牢防骗意识;农忙时节,村委会干部带着便携式喇叭穿梭于田间地头,将民法典里关于土地权益的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劳作的村民在歇息间隙也能汲取法律养分。民族文化传承人以非凡的创造力,将生硬的法律条文编成悠扬的山歌调,让法治精神随着婉转的旋律在群山间回荡;法治副村长则巧妙运用方言快板,把邻里纠纷案例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段子,让村民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用法律化解矛盾。这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化作乡音俚语,乘着民俗文化的翅膀,真正“声”入人心。

在壮乡苗岭间,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法律服务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当农民工张某等人手捧"依法为民解难事"的鲜红锦旗走进州司法局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正是司法援助温暖人心的生动写照。这份温暖,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字里: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州人民调解组织累计化解矛盾纠纷9076件,调解成功8343。其中,村级调委会发挥基层治理“毛细血管”作用,成功调解5679件;社区调委会化解1768件,让邻里纠纷消弭于萌芽;乡镇调委会处理1381件,筑起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街道调委会解决230件,在城乡接合部织密和谐网络;企业调委会调解6件,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社会团体及其他调委会处置12件,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这组跳动的数据背后,是无数调解员奔波忙碌的身影,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生动实践,更是壮乡苗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注脚。

在壮乡苗岭间,社区矫正的创新实践,让迷途者重归正途,矫正帮扶点亮重生希望。文山州下属砚山县的余某某曾因醉驾接受矫正,起初他总觉得“没出事不算大事”。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转变工作思路,没有一味地进行简单说教,而是带他到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亲身体验酒驾危害,安排他在赶集日协助交警劝导交通。当他站在驾校向“准驾驶员”们现身说法时,终于真正明白:“法律不是约束,而是保护每个家庭的平安。”如今的他,不仅自己严守交规,还成了酒局上的“劝酒监督员”。卧龙司法所开启跨县联动暖心行动,他们不辞辛劳地为矫正对象李某四处奔走,积极申请低保,让这个在生活泥沼中挣扎的家庭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又耐心细致地化解其家中积压已久的纠纷,让家庭氛围重归和睦。这一桩桩、一件件贴心之举,如同冬日暖阳,让困境中的家庭真切感受到了司法所传递的融融温暖。从“管得住”到“矫得好”的转变,彰显着司法行政的温度与力量。

从城市到村寨,从喇叭里的乡音到指尖上的服务,文山州司法行政系统用一件件具体的实事,用一个个法治微光,汇聚成守护边疆安宁的星河。这里的法治建设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融入日常的坚守,是田间地头的普法声,是化解纠纷的耐心调解,是迷途知返的温暖帮扶。正是这些细碎而坚定的努力,共同描绘出平安文山的和谐画卷,让法治的种子在边疆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民族团结、社会安宁的硕果。

(来源:文山州司法局)
(编辑:徐仕桓 美编:冯明兰 二审:刘虹 终审:徐昌建)

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180 号
文山评议
我为文山“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关爱企业 服务产业